辛苦小農的故事-大林筍農溪水伯

採訪及撰稿:國立中正大學傳播系宋映萱

位於大林鎮湖北里的一塊兩分地,是筍農陳溪水(溪水伯)從1960年耕耘至今的農田。從二十歲到古稀過半,五十多個年頭過去,這塊曾經支持著溪水伯一家生計的農田已不見當年榮景。
  位於大林鎮湖北里的一塊兩分地,是筍農陳溪水(溪水伯)從1960年耕耘至今的農田。從二十歲到古稀過半,五十多個年頭過去,這塊曾經支持著溪水伯一家生計的農田已不見當年榮景。
  2016.10.16.拜訪當日,距離梅姬颱風過境才兩星期左右,農田尚未修整完畢,舉目皆為受損竹筍的殘枝敗葉和被強風肆虐而提早落地的未熟瓜果。雖然已經過了竹筍的盛產季(三月~八月),平時在九月過後時仍然可以有部分產量,但因為風災的影響,不但現有的竹筍無法採收,預留的產筍母竹也可能因為這次的傷害而影響到明年的產量。溪水伯無奈地說:「要是沒有颱風的話隨時想看竹筍都有,只是多少而已。」
  除了天災帶來的損害之外,溪水伯還需面臨種種問題。每年三月到八月是竹筍產量最豐之時,但因為子女多在北部成家立業,雖然有一位住在嘉義的女兒會在農忙時回家幫忙,但人手仍然十分短缺。再加上隨著年齡增長,溪水伯已經無法負荷長時間的體力勞動,只得縮減生產規模。目前剩下兩分地(約587坪),但因為這樣的產量並不足以供應中盤商的需求,所以溪水伯在農忙之餘,還要額外花費時間將竹筍運到大林市區販賣。另外,竹筍需求量的高峰期和盛產期的落差也是令溪水伯煩惱的一個問題。「竹筍怕冷,刮南風時是竹筍風味最佳之時。」說起竹筍的生態,溪水伯這樣描述。年節期間因為祭拜以及年菜菜色等緣故,是竹筍需求量最大之時。但十二月~一月是筍農處理筍頭(三年以上的老竹筍頭需要去除,為土壤保持肥力以利之後的新筍種植)和施肥的季節,也是一年當中最忙碌的時刻。再加上冷藏設備的缺乏,以及因為生產規模縮減所導致的小產量,在年節期間雖然市場需求量大,溪水伯也無法提供足夠的竹筍。而在竹筍盛產的夏季時,需求量又不像年節期間那般旺盛,產量遠大於需求卻又無法冷藏保存至冬季,造成嚴重的滯銷。
  為了改善這樣的情形,溪水伯參與了嘉義縣老人教育協會辦理的勞動部銀髮族飛翔計畫。藉由和此計畫的配合,除了可以讓協會志工幫忙分擔販售,更可以打開知名度,解決盛產季的滯銷問題。溪水伯種植的筍種為「烏殼綠竹筍」,而大林即為此筍種產量最盛之地。烏殼綠竹筍的外皮為淡綠黑色,有黑色絨毛。竹筍香氣比起市面常見的綠竹筍還要濃厚,纖維細緻且兼具甜度與脆度,做成冷盤生食或是煮湯皆合適。再加上溪水伯大量減少化學肥料與農藥的使用,使用有機肥料施肥,更讓他的竹筍兼顧了美味與健康。為了配合竹筍產季以及溪水伯的預定生產量,嘉義縣老人教育協會已預定在每年三月前提前發預購單給協會附屬嘉義老人教育大學300位學員,行銷溪水伯的好吃竹筍,希望能透過協會在網路和實體行銷的努力,達到協助小農增加收入,並提高嘉義地方農產能見度的成效。
 
本網站使用您的Cookie於優化網站及您的購物經驗。繼續瀏覽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本公司隱私權政策,您可至隱私權政策了解詳細資訊。